数字博物馆发展路向何方?一线专家有话说

2019-08-22 20:25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4202

/刘舸)近几年,博物馆数字化的概念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词汇,尤其是中联重科工程机械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数字化改造的完成点燃了人们对此的热情。博物馆数字化到底是什么?能做什么?未来博物馆行业还会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近日,我们采访了著名博物馆数字化技术专家丁怡博士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解答我们对博物馆数字化的疑问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博物馆数字化?

丁怡:博物馆数字化是指博物馆各个工作方面全面地采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作为常用工具,使电脑成为日常的工作平台,更高效地为文物收藏、保存、展览和利用而服务。博物馆数字化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方面是要加强文化遗产实体的保存与保护,优化博物馆的现场服务;另一方面是从“实物导向”拓展到“信息导向”,把博物馆的现场服务延伸到超越时间、空间的信息服务。直白地说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将博物馆从实体线下,投射到虚拟线上,搬到人们身边。

 

记者:除开学术和历史角度,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对我们普通大众有什么意义呢?

丁怡:博物馆作为公益事业机构,对普通大众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和培养意义。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范围局限性,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藏品在网络虚拟环境上生动的形象展示,并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使更多人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就能了解藏品的文化,认识藏品的魅力,提高个人文化历史素养和审美素养。

 

记者:您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博物馆数字化的魅力吗?

丁怡:就比如说我在某机械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中,大量使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和3D技术,在VR展厅中,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观看到每个展品的“历史故事”,例如某一台车床它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它生产了哪些东西,它与哪些老员工有什么样的故事,它最后又是在什么情况下“退休”的,怎么出现在展厅的……在先进的技术手段下,这些素材都非常完善的收集起来,展现了展品的“一生”,这非常好地丰富了展览内容,使人在机械展览厅里看到的不止有“钢筋铁骨”的冷硬,还有背后的温情、奋斗、不舍等感情。馆内集合了“分列式多屏幕”“透明屏”“二维码”等多媒体展示形式,并采用“实时抽象”“动态捕捉”等数字技术,将空间、装饰与媒体硬件以及数字内容结合,营造立体丰富的展示环境。

 

记者:从实体到数字化,除了形式上的改变,还有哪些变化呢?

丁怡:其实从本质上讲,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使博物馆获得了更强大的生命力。数字化技术使文物得到了更好地保存记录,许多原来不方便展览的珍贵文物也可以通过数字形式虚拟展出。从内容上讲,数字化可以使展品在展出同时承载更多信息,包括背景故事、制作工艺等,还可以将展品细节化,这都是实体展反而做不到的,隔着玻璃柜,玻璃柜还反射灯光,很多展品的细节美很难用肉眼看到。通过数字化建设,藏品可以数字化,观众喜好也可以数据化,合理利用这些数据,能够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记者:您认为,未来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数字化发展会有怎样的趋势呢?

丁怡:根据专业报告显示,2020年,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明显提高,从40万人拥有1 个博物馆发展到25万人拥有1 个博物馆。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打破思维疆界,探索更适合自己的数字化方式。我认为,未来中国,博物馆数字化的理念,也将逐渐从“一种工具”向“一场革命”进化。大量的技术工具——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已经可以较为充分地运用在搭建数字安防集成管理平台、文物保护大数据平台、境内外异地展览等各个方面。而除了把技术应用于博物馆运维本身,管理、研究、服务等各个方面都能逐步融入数字化理念,才能真正开启“一场革命”。


责任编辑:小志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国际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