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这两个支柱监管框架正变得越来越完善

2020-10-20 11:58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909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液,货币是金融的基础。肩负调控好货币"总闸门"的职责使命,"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大胆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科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结合我国国情率先开展宏观审慎政策实践,构建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同时,要积极稳妥推进以利率,汇率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以改革的方式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为币值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1603166492527396.png

利率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石,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领域的核心改革之一。2015年10月,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但是,取消对利率波动的行政限制,并不意味着央行不再管理利率。此后,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疏通利率传导渠道,增强中央银行引导和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货币政策调控的框架也正在从以广义货币数量为中介目标的数量框架向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价格框架转变。"。


为了解决我国利率制度"双轨制"的问题,在2019年8月,中央银行改革和完善了贷款市场上的利率报价形成机制,贷款定价的基础已经从以前的基准贷款利率转变为利率利率,而利率利率则直接与央行政策利率挂钩--中期贷款便利利率和"利率已走上正轨"。


从改革前后的数据比较来看,利率传导机制得到了有效的挖掘。2018年初至改革前的2019年7月,货币市场中心利率下降了约0.4个百分点,而同期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没有明显变化。从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DR007中心进一步下降约0.5个百分点,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中心下降0.65个百分点,市场利率对贷款利率的传递效率显著提高。


与以CPI为基础的货币政策不同,宏观审慎政策侧重于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性波动和跨机构、跨部门、跨市场和跨境蔓延,这是金融系统风险的主要来源。


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探索和实践起步较早。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国际上率先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走在国际前列的宏观审慎政策实践路径。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建立逆周期资金缓冲机制,并根据当前经济金融和疫情情况,将初始缓冲比例设定为零,以缓解金融风险周期性波动和突发性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宏观审慎工具箱正在不断丰富完善。"。


为了更好地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责,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适时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导方针,不断推进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和治理机制的完善,进一步完善系统的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做好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和微观调控政策的协调协调工作。随着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进一步完善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的丰富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反周期调整的能力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国际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