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金融科技落地转化,国际企业发展协会携手银行业务数字化专家何宗洋共促行业升级
(文/林婉清)在当前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成为推动银行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近日,记者从国际企业发展协会获悉,该协会已与银行业务数字化专家何宗洋先生达成战略合作,并于过去半年内联合推动其多项原创性技术成果在金融机构中的落地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据了解,国际企业发展协会是一家长期致力于促进国际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跨界资源整合与产业协作的专业组织,近年来在金融科技领域持续发力,重点围绕银行智能风控、精准授信、金融产品智能推荐等方向构建行业桥梁。此次与何宗洋先生的合作,正是该协会推动前沿金融技术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的重要实践。
作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长沙分行客户经理,何宗洋长期深耕银行业务一线,对信贷审批、风险控制及客户行为分析等关键环节有着深刻理解。他主导研发的四项原创技术成果,分别是“基于大数据的多维信用风险评估系统V1.0”“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存款产品智能推荐系统V1.0”“基于实时监控的信贷交易风险预警系统V1.0”以及“基于动态建模的企业授信评分系统V1.0”,均紧密围绕银行业务中最具挑战性的风控与决策问题而设计,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
国际企业发展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24年5月11日双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协会已通过举办行业研讨会、定向推荐机制以及与地方银行的合作通道,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动上述技术成果的展示与对接。截至目前,已有近百家金融机构表达合作意向,其中不乏已进入实地测试阶段的项目,合作范围涵盖城市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平台以及区域性信贷服务机构。
采访中,协会专家对这些技术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例如,“基于大数据的多维信用风险评估系统V1.0”已在中小企业信用分析场景中展现出卓越能力,可通过多源异构数据的自动整合构建信用画像,显著缩短尽职调查时间,提高授信效率。而“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存款产品智能推荐系统V1.0”则被视为银行精准营销和客户分层运营的有力工具,助力金融机构从“产品导向”转向“客户导向”。
此外,何宗洋提出的风控动态响应理念也通过“基于实时监控的信贷交易风险预警系统V1.0”得以落地。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交易异常行为并及时预警,为银行贷后管理环节增加了关键的技术支撑。而“基于动态建模的企业授信评分系统V1.0”则更适用于成长型企业融资评估,打破了传统模型“静态、滞后”的瓶颈,拓展了授信边界。
“这些成果之所以有高度推广价值,不仅因为技术本身先进,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来源于何宗洋先生长期服务银行业务一线的深度洞察。”协会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他解决的不是抽象的问题,而是真实存在于银行风控、营销、授信日常工作中的结构性痛点。”
何宗洋本人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我始终认为,技术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数字化对银行而言,不只是效率的提升,更是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能力的再造。我很高兴能与国际企业发展协会这样一个专业平台合作,让这些成果真正服务于行业。”
展望未来,双方表示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不仅推动更多金融机构测试与接入上述成果,还将联合发布行业应用报告、举办成果转化主题论坛,构建以场景为驱动的技术生态网络。协会亦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支持何宗洋在金融科技创新中的探索与实践,助力其技术成果从“可用”走向“常用”,并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此次合作不仅为金融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高效通道,也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实质性动能。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实现从研发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正是每一个行业组织与实践者必须思考与践行的方向。而何宗洋与国际企业发展协会的合作,正是这条道路上一次有力的探索。